一、治病先治人,治人重治心
为医者不仅仅为医术高明之人,让患者得到身心上的改善,整体状态的好转甚至痊愈,才是中医真正治病的目标,也是中医整体思维的集中体现。刘炳凡老临证的重要宗旨之一即是“治病先治人”,常道“‘语言、药石、刀圭’为医生的三件法宝,解除病人的精神压抑,是治疗疾病的第一关。”病非独存,生理状态、精神状态都能缓解或加剧病理进程,所以治疗人心乃是一味不可不重的良药。从精神上引导患者向愈,使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古人以言语方式传导医者对患者疾病情况的认识,从不同的方面将患者的精神状态引导到正确认识上来,这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素问·五脏别论》载:“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灵枢·师传》亦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时过境迁,当下的医疗环境较之古代已有极大的转变,医者需要面对多变的环境及复杂的思想,这便要求医者心如发丝,洞察情境,言语之间巧妙化解一些可能出现的困难局面。
刘光宪老师秉承刘炳凡老的思想宗旨,十分注重语言对于患者与疾病的影响。疑难杂症的出现往往与负面情绪状态密不可分,临证常见患者有易怒、易郁、易焦虑等情绪的长期积累而诉求于刘师。刘师对怒者语气平和,细询之下再说:“平时脾气有点躁啊”,患者往往易于接受,点头称是;慢性病患者多抑郁,刘师又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从家庭情况聊开,说到儿孙时,赞扬居多,再加以轻松调侃两句,短时间内将患者的注意力从对疾病的忧虑转移到了对家庭和自身的正面肯定之上,患者精神稍缓后,又严肃告知病情及医嘱,患者此时较前有明显积极之色,对刘师所言无不接受,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又有易焦虑患者来诊,经常由于家事及疾病等原因,容易因为小事而紧张、絮叨,从入诊室时即开始倾诉,甚至流泪,此时刘师先任由患者讲述,待情绪发泄到一定程度,刘师便插话询问病情,既让患者纾解了情绪,又不至于沉浸其中,同时了解了病情,维持了诊疗的正常进程,方药俱出之时,患者情绪平稳,对刘师十分感激。除医患之间的交流,刘师也常用幽默轻松的语言调解一些突发事件,三言两语将尴尬化为无形,最常见的就是患者排序或拖情插队产生的矛盾,刘师常在谈笑间询问,态度客观,调解后患者们大多谦让而有序。这些临证中的“精神治疗”看似轻松,实际上需要在临证时积累大量经验,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同处方选药一般,辨轻重缓急,对证下药,才能将这一贴“精神处方”开得熨帖。
二、用药围绕脾胃,不拘一格
刘师承刘炳凡老一脉,临床上“以调理脾胃为核心”,“脾胃为生化之源,肾间动气,为人生之本”,认为“调理脾胃就是固本,只有资助后天,才能培养先天”,“五脏不足调脾胃”,所以遣方用药上,首先重调理脾胃,无论刚燥滋腻,必在方中遣以脾胃药,或补益,或消导,或调和,用药一定考虑脾胃是否胜药,根据患者脾胃情况调节药物组成。如2014年11月治一妇人,46岁,主诉为月经一月数至,常下体现黄红分泌物,二阴发紧,有刺痛,周身疼痛,膝以下活动不利,舌淡红苔白腻,左脉细,右脉沉细。辨证当为脾肾亏虚,血络失养,刘师处以丹芪四君子汤加蛭桂散、三藤汤温阳通络,仙鹤草凉血止血,全蝎镇痛通络,白芍收引止痛,方尾添麦芽、鸡内金消积助化,增加胃肠蠕动,以防水蛭、全蝎等烈性药物停留,损伤胃肠道,体现了刘师治病不忘重脾胃的主旨。
刘师推崇经方,又不斥时方,按刘师的说法,“无论白猫黑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曾有“经方治大病,时方治小病”之说,但刘师选方颇为灵活,根据患者病情,常常经方时方并用。如刘师常选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的丹芪四君子汤化裁方作为治疗慢性病之根基,曾治一中年男子便溏之证,辨为脾肾两虚,除丹芪四君子汤外,刘师又合七味白术散及附子理中丸,既理气和胃,又温阳健脾,经方时方相伍,作用相辅相成,毫无妨碍,患者二诊时即大便好转,小便次数减少,其效当如桴鼓。
三、重患者养护调适
中医对日常调护方法向来重视,《黄帝内经》中对人在四时的调护养生描述相当清晰,尤其是关于作息、饮食、精神方面,强调根据四时五行的生克规律,以人适应自然为基本条件,顺其自然地调适人体的阴阳平衡。但现代社会人们的作息规律早已被打乱,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元素的多样化,使人们无视昼夜的变化,强迫人去适应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一来,熬夜、手机综合征、夜宵、过嗜五味、烟酒等有害的生活方式和饮食逐渐带来了新的疾病变化。对已经有疾病的人们而言,有害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无异于加速自我损害,而修复生活方式和习惯则从外部阻断了有害因素对身体的进一步伤害,是由外至内的健康引导法。
刘师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有三条基本要求。一是饮食清洁,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是全国的关注焦点,安全饮食的要求对于民众是最基本的,但却是最难保证的,肿瘤患者本身的抵抗力较弱,饮食中的有害物质将助长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刘师要求患者尽可能自己种植非除草剂施肥的作物,排除外来因素对饮食的有害作用;二是作息规律,杜绝熬夜,遵循时辰养生规律,子时之前进入睡眠是较为符合人体气血规律的,根据十二经络循行路线,从子时到卯时,人体气血由胆-肝-肺-大肠流行,对于气血的濡养生息极为有利,三是心情开朗,如前所说,慢性病患者常见抑郁情绪,精神状态上的好转有利于疾病状态的缓解,刘师常言,癌症患者多半是由自己吓死的,患者得知自己病情后往往无法立即接受事实,有人逃避有人抑郁也有人放开心情,负面情绪的患者的存活率远远低于积极态度的患者。刘师的这三条“金科玉律”极大地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年限,很多患者在患癌后带瘤生存,得到了满意的疗效。
四、坚定医者信心
刘光宪老师对于中医爱好者及意欲投身于此业者,常常是予以肯定和赞赏,对于要求跟诊学习的也常常乐于接受,刘师常对跟诊徒弟们说,中医的重点在于临床,多诊识脉,累用达药,见得越多,用得越多,才会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中医理论和实践方法,所以常常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诊疗过程。有患者求诊,不论自己水平如何,总可一试,只要不偏离大方向,“淹了也只脚背深的水”,这些鼓励使徒弟们的诊疗信心大增。但实际临证时,徒弟们仍然有所顾忌,试着开出一方,几剂之后无明显效果则信心大动,忙不迭地推倒重来,对于这一点,刘师对这种情况也是给予十分鼓励,使大家继续树立信心。对于慢性病,显效较慢,但只要心中稳当,辨证无误,即可守方续用,日久自可显效,无需匆忙换方,多方轮用,其显效时间过短,对于病情非但无益,反而丛生他证。刘师此言,对于学习时间较短,对自身水平信心不足的中医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更坚定了学好中医的信念。
刘师曾治一淋巴结肿大患者,予以常用方丹芪四君子汤加软坚散结、养阴生津之品,初服一个疗程,患者诉未见明显好转,似有软化,刘师在前方上略微加减,全方主体并未调动,至服药第10日,患者欣喜复诊告知,淋巴结已消失,只留寐差之症,刘师仍然守方续用,加以安神药物,患者后来告知寐差亦减。此案是刘师守方续用的良好案例,类似此案的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