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余某某,女,30岁,职员。 2013年10月26日初诊。就诊卡号 209650
主诉:经行腹痛半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近半年来每次月经时小腹疼痛不适,在受寒及感冒后更加严重,平时怕冷,手脚欠温,腹痛难以忍受,且伴恶心欲吐,有时呕吐,平素月经尚规则,5/28-30,量一般,色暗红,有血块,腹痛,伴恶心呕吐,第1,2天明显。末次月经11.30,量一般,色暗红,下腹痛,伴恶心呕吐,纳寐可,大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中医诊断:痛经。
西医诊断:功能性痛经。
一诊:末次月经11.30,量一般,色暗红,下腹痛,伴恶心呕吐,纳寐可,大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证型:寒凝血瘀。治法: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方药:痛经方加减。当归12克、赤芍15克、丹参15g、肉桂5g、合欢皮10g、川芎10g、延胡索10g、小茴香5g、乌药10g、香附10g、益母草20g、川楝子10g、五灵脂10g、蒲黄10g、吴茱萸5g、全蝎3g、法夏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11月16日)患者诉服药后月经11.1-11.5来潮,经行腹痛较前明显好转,无明显血块,轻微恶心,无呕吐,怕冷好转,小腹冷好转。纳寐可,大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证型:寒凝血瘀。治法: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方药:痛经方加减。当归12克、赤芍15克、丹参20g、肉桂5g、合欢皮10g、川芎10g、延胡索10g、小茴香6g、乌药10g、香附10g、益母草20g、川楝子10g、五灵脂10g、蒲黄10g、吴茱萸5g、全蝎3g、法夏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痛经停颗粒2包。
三诊:(12月7日)患者诉服药后月经11.31-12.4来潮,经行腹痛较前明显好转,只有第1天小腹隐痛,无明显血块,轻微恶心,无呕吐,怕冷好转,小腹冷好转。纳寐可,大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证型:寒凝血瘀。治法:温经活血通络止痛。方药:痛经方加减。当归15克、赤芍15克、丹参20g、肉桂5g、川芎10g、延胡索10g、小茴香6g、乌药10g、香附10g、益母草20g、川楝子10g、五灵脂10g、蒲黄10g、吴茱萸5g、全蝎3g、法夏10g、砂仁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痛经停颗粒2包。
四诊:(1月22日)lmp12.29,经行腹痛较前明显好转,只有第1天小腹隐痛,无明显血块,无明显恶心,无呕吐,稍怕冷,小腹无冷感。纳寐可,大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证型:寒凝血瘀。治法: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继续之前方药:痛经方加减。当归15克、赤芍15克、丹参20g、肉桂5g、川芎10g、延胡索10g、小茴香6g、乌药10g、香附10g、益母草20g、川楝子10g、五灵脂10g、蒲黄10g、吴茱萸5g、全蝎3g、法夏10g、桃仁10g、红花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痛经停颗粒2包。
随访:患者1月28日及2月27日分别月经来潮,无明显腹痛腹胀。
按语:痛经是妇女最常见的一种病,其发病原因多为经行之际,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使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严重者经血滞于胞宫、胞络,以致“不通则痛”;或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辨证属寒凝血瘀型多见功能性痛经患者。郑师认为绝大多数痛经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存在,且功能性痛经以寒症为多。因此郑师治则上重在温化。寒得温则散,气得温则行,瘀得温则化。自拟“痛经”方中小茴香、肉桂、吴茱萸、乌药温经散寒;元胡、川楝子、五灵脂化瘀止痛;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扶正祛邪;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全方由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相配伍,使瘀血祛,新血生,冲任血流畅通,故通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