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某某,男,40岁。2017年3月8日初诊。
主诉:发现鼻咽肿物2年,口干加重1月。
病史:2015年1月初,患者因头晕、回吸性涕血至当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鼻咽高分化鳞癌,分期为T2N0M0Ⅲ期,行32次调强放疗,2015年5月02日完成。病情稳定。2016年10月25日至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复查彩超:双侧颌下多发淋巴结声像,大者12×7mm,肝内实质光点,增粗,EB病毒DNA测定 3000 copies/m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均正常。患者自放疗开始即口干,近1月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遂于2017年3月8日来蒋益兰教授门诊求治中医治疗。
症见:口干,鼻干,口渴,需不停饮水,口腔溃疡,易烦躁,手足心热,四肢乏力,时胸闷气短,干咳,头晕耳鸣,纳可,二便可,寐差,舌红少苔,脉细数。查:右侧颈部淋巴结稍肿大,质软,活动度可。
西医诊断:鼻咽高分化鳞癌T2N0M0 Ⅲ期。
中医诊断:鼻咽癌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益气养阴方加减,具体拟方如下:太子参10g,麦冬10g,蛇舌草20g,南沙参12g,甘草6g,石菖蒲6g,茯苓15g,枳壳8g,天花粉12g,半枝莲20g,黄芪20g,灵芝10g,冬凌草15g,黄芩10g 夏枯草10g 土贝母6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配合六神胶囊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小金丸以散结消肿,化瘀止痛。
2017年4月9日二诊:复测EB病毒DNA测定正常,触诊原颈部淋巴结肿大处肿物消失,患者诉口干鼻干口渴较前好转,四肢乏力、头晕耳鸣较前减轻,咽痛,时恶心,易烦躁,舌红,苔薄白,脉细。治疗续予原方加减,原方去白术、黄芩、夏枯草、土贝母,加法夏8g、郁金15g、蝉蜕6g、赤芍12g、板蓝根1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另含漱康复新液以通利血脉,养阴生肌。
2017年10月18日三诊:复查腹部彩超、颈部彩超、EB病毒DNA测定均正常。患者稍有耳鸣,偶乏力,时口干,稍有耳鸣,咽痛烦躁缓解,原方去郁金、蝉蜕、赤芍,加白术10g、百合10g、白茅根30g、葛根30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2020年1月20日四诊:耳鸣明显减轻,偶乏力,时口干,无明显咽痛、烦躁,继续原方巩固治疗。
随访患者仍健在,现已存活3年余,长期坚持中药治疗,一般情况好。
按语:患者中年男性,感染邪毒,日久邪毒凝聚成块,化热伤气阴;放化疗属热毒药毒,热邪毒邪入侵,外来余毒未尽,内外热毒合邪,化火伤阴,灼伤津液,气阴亏耗,病位在颃颡,见口干鼻干,口腔黏膜受损;《素问·至真要大论》首见口渴饮水的论述:“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单调燔热,介虫乃耗。惊瘈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瘈;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栗,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患者口渴多饮而渴不解,可见气阴亏损之甚,邪毒化热之重,另胸闷气短,四肢乏力,为气虚之象,手足心热,干咳为阴伤之证,结合患者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拟益气养阴方加减,方中太子参、麦冬、南沙参性味甘寒,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救燥伤肺胃阴分,天花粉清热解渴,甘草益气培中,甘缓和胃,此五味药化裁自《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是滋肺胃阴津的经典配伍。半枝莲、蛇舌草、冬凌草、枳壳清热解毒、消瘀散结,夏枯草、土贝母软坚散结,消双颈结节肿块,茯苓、石菖蒲利水渗湿,健脾安神,黄芩清热泻火解毒,黄芪、灵芝培元益气,全方药物配伍精要,滋阴生津,消癥散结,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患者二诊时口干较前减轻,复测EB病毒DNA测定正常,颈部肿大淋巴结触诊正常,治疗续予原方加减,原方去白术、黄芩、夏枯草、土贝母,加蝉蜕,板蓝根清热利咽;法半夏燥湿降逆,郁金行气解郁,凉血清心,赤芍清热凉血,三药合用理气调中,开郁止烦;携原方益气行气共攘,滋阴清热并行。至患者三诊时,患者临床症状较前已明显缓解,腹部彩超、颈部彩超正常,当以生津扶正为主,滋阴清热不可太过,故原方去郁金,蝉蜕,赤芍,加白术扶正健脾,百合,白茅根,葛根生津止渴。患者三次就诊,症状逐步改善,气阴亏虚明显缓解,治疗大法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为根基,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软坚散结,行气凉血,健脾生津各层次条理清晰,用法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