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某某,男,45岁,2017年12月4日初诊。
主诉:发现舌下白斑2月余,术后2月余。
病史:患者于2017年9月因发现舌下白斑至当地医院就诊,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后,于2017年9月25日至湖南长沙湘雅医院行右舌腭颈部联合治疗术,术后病检:右舌高分化鳞癌,侵及肌层,未见神经、脉管、淋巴结侵犯。今为继续巩固治疗,前来就诊。既往有哮喘病史,有嗜嚼槟榔的不良习惯。
症见:神清,精神可,术区疼痛,唇部麻木不仁;肠鸣,食纳可,夜寐易醒,二便调,口中甜腻感。舌红,苔白腻,脉细弦。
西医诊断:右舌高分化鳞癌。
中医诊断:口腔癌脾虚湿困,余毒未清。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解毒。
处方:六君子汤加减,具体拟方如下: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黄芪20g,灵芝15g,半枝莲20g,蛇舌草20g,法半夏9g,枳壳8g,郁金10g,百合20g,冬凌草15g,葛根30g,薏苡仁30g,炒山楂10g,夜交藤25g,甘草6g。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两次饭后温服;辅以中成药六神胶囊以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2018年1月16日二诊:坚持服药至就诊时已有1月余,现术区疼痛及唇部麻木不仁较前减轻,夜寐不安,食纳可,右侧牙齿酸痛,二便调,口干,无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在上方基础上去白术、枳壳、百合、薏苡仁、炒山楂,改茯苓15g为茯神10g,加黄芩10g、淮山15g、炒谷芽15g、石上柏10g、石见穿15g。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两次饭后温服。
2018年5月7日三诊:术后已7月,现术区疼痛麻木感好转,无舌体麻木疼痛,纳可,夜寐转安,二便调,咽干,无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去郁金、冬凌草、葛根、淮山、炒谷芽、石上柏、石见穿,改茯神为茯苓15g,加白术10g、竹茹10g、车前草15g、花粉15g,1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两次饭后温服。
此后患者间断至门诊调方治疗,发病至今已3年余,2020年6月随访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病情稳定,生活自理。
按语:本例为舌癌术后恢复期的患者,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术后多致气血两伤,伤及脾气则升清失职,可见术区及口唇麻木不仁;运化无力,则脾湿内蕴,可见肠鸣、口中甜腻,白腻苔;嗜食槟榔,浊毒与内湿相结,术后余毒未清,内结于里,则舌红,脉细弦,故中医辨证为术后脾虚湿困、余毒未清,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当以健脾益气,祛湿解毒为主,辅以中成药六神胶囊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之力,以兼顾“虚、毒、瘀”三方面。方中六君子汤去陈皮以健脾益气祛湿,同时防温燥太过,黄芪益气固表抗邪以补术后之虚,灵芝益气补先天及后天之本,枳壳、郁金行气活血而不温燥,兼与百合、夜交藤共助安神,薏苡仁健脾祛湿,炒山楂活血消食,蛇舌草、半枝莲、冬凌草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葛根清热且能鼓舞脾胃之气升清,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祛湿、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之功。而后患者术区及口唇麻木不仁好转,则加用石上柏、石见穿、黄芩加重清热化瘀散结之功,茯苓改茯神与夜交藤共用加强宁心安神之力,加淮山、炒谷芽以健脾开胃,患者病情控制尚可。患者三诊时正值初夏将至,天气炎热,咽干明显,余已无特殊不适,舌红、苔薄黄,辨证为脾胃气虚、热毒内结,停用六神胶囊,处方中四君子汤合黄芪、灵芝以扶正固本,法半夏、竹茹寒温相配以达化痰、安神、和胃之功,郁金行气活血,蛇舌草、半枝莲、冬凌草、黄芩共用以清热解毒散结,车前草清上焦之火毒,花粉以生津止渴,夜交藤安神通络,甘草调和诸药。现患者病情稳定,现已术后3年余,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