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某某,男,56岁,2014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发现右扁桃体肿物近7月。
病史:患者于2013年10月26日因右颈部肿块及扁桃体肿大至湖南省人民医院就诊,完善镜检后提示(右扁桃体)低分化鳞癌(T4aN2bM0);完善骨扫描示面颅骨代谢增高,胸骨柄和多处肋骨代谢略增高。患者于2013年11月6日转至湘雅医院住院治疗,2013年4月12日行PDF方案化疗2周期;2014年1月至湘雅医院放疗32次、同步化疗4周期;2014年3月始紫杉醇+顺铂化疗2周期(化疗末次时间为2014年4月19日)。今为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前来就诊。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症见:神清,精神可,无颈咽部疼痛,口咽干,口苦甚;1周前曾腹痛腹泻,背部胀感不适;头部皮肤散在红疹,伴瘙痒;食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黄厚,脉细弦。
西医诊断:右扁桃体低分化鳞癌化放疗后。
中医诊断:口腔癌气阴两虚,热毒内盛。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益气养阴方加减,具体拟方如下:太子参15g,麦冬10g,南沙参10g,蛇舌草20g,半枝莲20g,黄芪20g,灵芝15g,百合15g,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9g,郁金10g,蝉蜕5g,冬凌草15g,薏苡仁30g,藿香10g,甘草6g,15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两次饭后温服。嘱患者戒酒。
2014年8月13日二诊:服药近3月期间,继续紫杉醇+顺铂化疗2周期(化疗末次时间为2014年7月1日),期间于2014年8月3日至湘雅医院复查MRI示右侧扁桃体病灶较前进一步缩小。本次就诊无颈咽部疼痛,活动后可有口干,口苦较前改善,无口淡乏味,口腔无溃疡;稍乏力,背胀较前改善,头部皮疹好转;食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白厚,脉细弦。辨证为气阴两虚,痰毒内结证,治法以益气养阴,化痰解毒散结为主,方拟益气养阴方加减,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去麦冬、蝉蜕、冬凌草、薏苡仁、藿香,南沙参加至15g,百合加至20g,加竹茹10g、枳壳8g、浙贝母15g、射干10g、夏枯草10g,15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两次饭后温服。
上方药后患者诸症较前减轻,此后一直至门诊原方加减巩固治疗,发病至今已6年余,定期复查,目前病情稳定。
按语:本例为右扁桃体低分化鳞癌放化疗后的患者,中医认为扁桃体癌多由正气不足,平素饮酒,邪热入里,心胃伏火,炼液成痰,阻滞气机,热毒内盛,上冲于咽喉所致,或情志不遂致气滞血瘀,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放化疗后患者多脾肾两虚、气阴亏虚。结合本例患者初诊症状及舌脉象,放疗后伤及气阴,虚火上炎则见口咽干,心胃火毒内盛则口苦、苔黄,苔厚提示病位在里,风与毒结则见皮肤红疹,辨证为气阴两虚,热毒内盛,方药以益气养阴方加减,其组方中含四君子汤,其与黄芪、沙参、灵芝、百合、麦冬合用以健脾益气养阴,法半夏化痰散结,蛇舌草、半枝莲、冬凌草以清热解毒散结,郁金行气化瘀,薏苡仁、藿香以和中祛湿,蝉蜕以散风清热透疹。全方兼顾“虚、毒、瘀”的整体、局部、表里邪毒三方面,共奏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之功。上方药与化疗结合治疗后,患者热毒势减,正气仍不足,方药予太子参、白术、茯苓、黄芪、沙参、百合、灵芝以益气养阴,法半夏、竹茹、浙贝化痰散结,枳壳、郁金行气化瘀,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以清热解毒散结,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甘草调和诸药。此后患者复查血象均大致正常,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随访患者存活已逾6年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癌症“带瘤生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