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某,女,49岁,2018年6月5日初诊。
主诉:腹胀并腹膜后肿块1年7月余,皮肤瘙痒11月。
病史:患者2016年11月底因腹胀于长沙市中心医院检查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016年12月5日行腹腔探查术+姑息术,活检提示滤泡性淋巴瘤,术后化疗8周期(末次化疗时间2017年7月,具体方案及用药不详)。
症见:全身散在皮疹并皮肤瘙痒,手足关节酸疼,术区隐隐作痛,乏力,但头汗出,无腹胀腹痛,纳寐可,二便调,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
西医诊断:滤泡性淋巴瘤。
中医诊断:恶核 阴虚血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痒。
处方:消风散加减,具体拟方如下:当归12g,蝉蜕5g,防风10g,苦参10g,紫草10g,丹皮10g,蛇舌草20g ,半枝莲20g,枳壳8g,郁金10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9g,黄芪20g,甘草6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并予以参黄洗剂5瓶外用祛风止痒。
2018年7月30日二诊:服药30副后已无皮肤瘙痒,仍有手足关节酸疼,术区隐痛,乏力,头颈部汗出,纳寐可,大便稀,小便,偶口稍苦,无口干;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痰瘀证,治以滋阴化痰,散结止痛,在上方基础上去除紫草、防风、丹皮、苦参、当归、蝉蜕等止痒药物;加鸡血藤25g、山茱萸10g、灵芝15g、黄芩10g、土贝母6g、猫爪草15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2019年1月21日三诊:复查CT:腹腔,胸,腹,颅脑:未见转移。患者左胸背部带状疱疹疼痛,术区隐痛,手足关节酸痛较前好转,夜间仍头颈汗出,无腹胀,大便可,纳可,夜寐欠佳,夜尿2~3次/晚,口干口苦,舌红,苔白,脉沉细。在上方基础上去山茱萸,黄芩,加绞股蓝15g、山慈菇10g、三七5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患者未再发皮肤瘙痒,余症缓解,生活如常,定期随访至今,病情无进展。
按语:该患者为更年期妇女,黄帝内经中言“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久病伤阴,邪毒炼聚成痰,阻滞气血,经络不通,故而手足关节酸疼,术区隐隐作痛;又经化疗攻伐进一步伤津耗气,故而乏力;阴虚生热,则外发肌肤而瘙痒。阴虚生热,蒸迫津液外泄,本应周身汗出,但因津液虚少,不能传及全身,故“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故一诊时,以消风散为主方清热养血止痒。补益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以滋阴,方中防风、蝉蜕之辛散透达,散邪止痒,使风去则痒止;苦参配伍白术、茯苓清热燥湿,凉血止痒;然血热内郁,易更耗阴血;以当归、黄芪气血双补,党参、半夏健脾以充益脾胃之本。配合参黄洗剂外用解除患者痛苦。二诊时,患者瘙痒症状好转,以关节疼痛为主,调整用药侧重于灵芝,山茱萸补益肝肾以壮先天之精,鸡血藤舒筋活络,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土贝母,猫爪草化痰散结,消肿解毒。至三诊时,患者复查未见转移,考虑邪毒相对局限,在上方基础上加绞股蓝,山慈菇健脾补肾,清热解毒,三七活血定痛标本兼治,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