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某某,男,49岁,2018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左肺占位化疗后1周。
病史:2018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未重视,2018年9月咳嗽加重,痰多,咳痰清稀,伴痰中带血,至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示:1.左肺门占位病变(5.3*4cm),中央型肺癌?2.左下肺后基底段感染3.双侧胸腔积液4.右肾上腺新结节灶(2.3*1.6cm)。行支纤镜活检示:左下叶背段新生物浸润Ca,病理示: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syn弱阳性 、CD56+、CgA+、Ki-67 40%+、CK7+、TTF-1+。确诊后当地医院拟予患者行4~6周期EP方案化疗。于2018年10月15-18日,11月5~8日行两周期EP方案化疗。
症见:精神一般,咳嗽,痰多,咳痰清稀,偶感左胸部胀痛,无痰中带血,无胸闷、气促,畏寒,无口苦,纳食欠佳,厌食油腻,寐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滑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小细胞肺癌并肾上腺转移,IV期。
中医诊断:肺癌病脾肾两虚,寒饮内停证。
治法:健脾补肾,温肺化饮。
处方:脾肾方合苓甘五味姜辛加减,具体拟方如下:人参10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9g,枸杞10g,菟丝子10g,肉桂5g,淫羊藿10g,灵芝10g,枳壳8g,竹茹10g,炒山楂12g,麦芽15g,甘草6g,干姜12g,细辛5g,五味子5g,百部15g,紫菀1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9年1月24日。服用上方后,偶咳嗽,痰量明显减少,胸部胀痛减轻,无畏寒,无咳痰血,纳佳,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弦。2018年12月18日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复查胸部CT示:左肺门区肿块较前明显缩小,左下肺炎性病变好转,左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左侧胸膜局部增厚同前。肝右叶囊肿。MRI示:左肺肿块、右肾上腺结节较前明显缩小。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效不更方,守方继续治疗。
三诊:2019年2月 26日。患者偶咳嗽,咳少量粘痰,轻微胸痛,纳可,近段时间寐欠安,大便稍秘结;舌红,苔薄白,脉细数。2019年2月12日复查疗效评价病情稳定。结合患者目前舌脉及症候考虑为气阴两虚、瘀毒未尽证,治以益气养阴,化瘀解毒。方以肺复方加减,处方:太子参10g,黄芪10g,茯苓10g,法半夏9g,枸杞10g,灵芝10g,川贝母8g,麦冬10g,白芍10g,百合15g,三七粉3g,郁金10g,臭牡丹20g,半枝莲20g,蛇舌草20g,夜交藤20g,远志15g,甘草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四诊:2019年4月 18日。患者无明显咳嗽,无痰,无胸痛,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患者病情稳定,症状改善,辨证仍属原证,上方去半夏,黄芪调至15g。
此后一直蒋益兰教授门诊复诊,发病至今已2年余,一般情况可,生活自理。
按语:患者中年男性,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加之化疗药物损伤,导致脾肾亏虚,阳气不足。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津液失于输布,津聚为痰,故见咳痰清稀。脾阳不足,水湿运化失常,湿聚成饮,留于肺脏,发为胸水。痰饮停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胸部胀痛;结合患者舌淡红,苔白滑腻,脉弦滑,辨证为脾肾两虚,寒饮内停证。方拟脾肾方合苓甘五味姜辛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健脾以补肺气;枸杞、菟丝子等滋补肝肾之阴;竹茹、炒山楂、麦芽等和胃止呕。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百部、紫菀止咳化痰。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温肺化饮之功。患者三诊时偶咳嗽,咳少量粘痰,大便稍秘结;舌红,苔薄白,脉细数,辨证为气阴两虚,瘀毒未尽证。正所谓正虚邪实,及时予更换肺复方,方中生晒参、黄芪、灵芝、茯苓益气健脾,培土生金;麦冬、百合、白芍养阴润肺;川贝母、桔梗、法半夏、竹茹化痰宣肺,升降相因;枸杞补肾,固先天之本;臭牡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郁金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并制黄芪、法半夏温热之性;郁金、三七粉化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达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散瘀、软坚散结、攻补兼施之效。四诊时疼痛消失,咳嗽缓解,予去法夏防治燥性太过,而建议长期服用。肺癌发病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多端,应注意灵活辨证,全面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