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某,男,49岁,2013年6月13日初诊。
主诉:肺腺癌化疗后1周。
病史:患者于2013年3月底体检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占位性病变,考虑肺癌可能性大,左肺小结节,考虑转移瘤,右锁骨上、纵膈及双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遂到湖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经右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肺腺癌。并于2013年4月初开始先后予NP、DP方案化疗共计4周期,2013年6月12日复查胸部CT提示原有肿块较前无明显变化,患者自觉化疗未见明显疗效还伴随各种副反应,要求中医药治疗。
症见:咳嗽,咳大量白色稀痰,咳嗽时伴右侧胸背部隐痛,喘息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倦怠、肢体沉重乏力,精神、纳食欠佳,偶有恶心欲呕,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西医诊断:右肺腺癌化疗后左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T4N3M1 IV期。
中医诊断:肺癌病痰湿蕴肺证。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二陈平胃散加减,具体拟方如下:瓜蒌10g,薤白10g,灵芝15g,法半夏9g,苍术10g,紫菀10g,黄芪20g,党参20g,陈皮10g,款冬花12g,半枝莲20g,厚朴10g,杏仁10g,茯苓10g,龙葵15g,香附10g,郁金1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3年8月21日,服上方2月余,患者仍咳嗽,痰量较前明显减少,喘息、胸闷气促较前改善,肢体沉重感已较为缓解,精神、食纳有所恢复,无恶心呕吐,大便仍时有溏泄,舌淡,苔白,脉濡。复查CT示:肿块较前无明显变化,右锁骨上、纵膈及双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目前证候表现为脾虚湿困,上方予苍术改为白术10g,加山药10g、薏苡仁20g、白扁豆10g,加强健脾利湿。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3年10月10日,服药后患者咳嗽减轻,咳少量白色粘痰,偶有胸闷喘息,肢体沉重、乏力感较前明显改善,精神尚可,食纳一般,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濡。治疗有效,嘱患者守方继续治疗。
四诊:2013年12月28日,患者现偶有咳嗽,无痰,活动后气促、喘息、胸闷,余精神、饮食、睡眠、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细。经过治疗后患者痰湿已经祛除八九,目前证候提示肺气虚,瘀毒未尽,予改补肺汤合肺复方加减补益肺气、止咳平喘、解毒散结。处方:生晒参10g,黄芪24g,熟地24g,五味子9g,紫菀10g,桑白皮15g,百合15g,川贝10g,桔梗10g,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9g,茯苓1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臭牡丹15g,龙葵15g,甘草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五诊:2014年4月24日,患者偶干咳,远距离行走及上高楼层时仍觉喘息气促,余无特殊不适。精神、饮食、睡眠、二便可,舌红,苔薄,脉细。复查CT示:右肺肿块较前稍缩小,锁骨上淋巴结消失,纵膈淋巴结较前缩小。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身体轻松,另见CT结果示肿块较前有所缩小,且锁骨上淋巴结消失,喜出望外,增强了坚持中医药治疗的信心。上方疗效确切,守方继续治疗。
六诊:2019年2月15日,期间患者每2~3月门诊复查结果提示病灶稳定,并根据患者症状调整处方。现患者已无明显咳嗽,精神、饮食、睡眠、二便可,舌红,苔薄,脉细。嘱其调畅情志,起居有节,坚持中医药治疗。
此后坚持每半年一次就诊于蒋益兰教授门诊,目前患者仍健在,六诊时患者发病已7年余。
按语:该患者系右肺腺癌伴左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处于疾病晚期状态,无手术根治机会,既往接受化疗,但由于化疗相关副作用大,肿块无明显缓解,遂来寻求中医药治疗。初诊时患者刚刚结束四周期的化疗,化疗本身的消化道毒性以及引起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反应,损伤脾胃之气。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不耐寒热,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蕴阻所表现出来的咳嗽,痰多,喘息、气短。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内生停聚,湿性重浊,易留置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则出现胸膈满闷,咳嗽引痛、食欲减退,恶心欲呕。湿邪外侵肌表则困脾,则肢体倦怠、沉重乏力。湿邪阻滞大肠则大便时溏;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典型的痰湿蕴肺证,故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二陈平胃散加减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中瓜蒌涤痰散结、宽胸利膈,薤白宣通胸阳、散寒化痰,半夏降逆祛痰逐饮,三药合用,温化上焦积聚之痰浊。又因痰湿之邪较重,遂合用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宽中止咳。方中陈皮、茯苓、甘草,即二陈汤方,功能燥湿化痰,行气消滞。苍术、厚朴都可燥湿,同治湿阻中焦。厚朴燥湿行气,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宽中止咳之功。再佐以黄芪、党参、香附、郁金补气行气,宣畅气机以助化痰行水,加入龙葵、半枝莲增加抗肿瘤作用。四诊时患者痰湿已基本消除,表现为肺气虚咳喘的表现,改用补肺汤合肺复方加减补益肺气、止咳平喘、解毒散结。期间CT复查见右肺肿块较前稍缩小,锁骨上淋巴结消失,纵膈淋巴结较前缩小,更是印证了中医药控制肿瘤方面的良好疗效。患者发病至今已有近6年时间,通过中医药治疗症状改善,病灶有所缩小,生活质量良好,实现了长时间的“带瘤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