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某某,女,63岁,2019年2月21日初诊。
主诉:左乳腺低-中级别导管癌术后3月余。
病史:患者2018年10月30日体检发现左乳肿块,彩超示(2018年11月2日):双乳腺小叶增生,左乳低回声结节,性质待定,右乳部分导管扩张,双腋下淋巴结声像,4A类,左乳内结节(2点方向)4a类,乳头下方结节3类。遂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乳腺癌”,2018年11月8日行“肿块穿刺活检术”,11月12日行“左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检示:(左乳肿块)中级别导管内癌,免疫组化:ER(20%+)、PR(5%+)、CerB-2(2+)、Ki-67(10%+),腋窝淋巴结4/22”,2018年12月26日开始行放疗。现入我院门诊行中医治疗。
症见:精神可,咳嗽,少量白色稠痰,双侧手指疼痛,颈部胀痛,无口干口苦,纳可,夜寐一般,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细。
西医诊断:左乳腺癌术后放疗后。
中医诊断:乳腺癌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散结,兼止咳化痰。
处方:二陈汤合止嗽散加减内服,具体拟方如下: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9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郁金15g,百合20g,枳壳8g,甘草5g,紫菀15g,款冬花15g,川贝母5g,百部15g,鸡血藤20g,葛根3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配合咳痰宁合剂止咳化痰。
2019年6月18日二诊:辅助检查(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EA 8.65 ng/ml,余正常;腹部彩超:胆结石并胆囊炎,肝疑血管瘤,余正常;胸部CT:双胸膜肥厚、粘连,双肺间质性炎症(-)。服用上方60剂后,患者已完成左乳腺术区及淋巴引流区的放疗,目前口服阿那曲唑内分泌治疗中;目前基本无咳嗽咳痰,偶术区疼痛,双侧手指及颈部疼痛较前明显缓解,神疲乏力,偶双髋不适,活动后气促,纳可,无口干口苦,寐可,二便调。舌淡红,齿痕,苔白,脉细。续予原方加减,去党参,改为太子参15g,去紫菀、款冬花、川贝、百部、鸡血藤、葛根,加薏薏苡仁30g、桑白皮15g、石见穿15g、夏枯草1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配合肝喜片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
患者坚持每三个月复诊一次,坚持服用中药至今,目前无明显不适,能正常工作。
按语:患者中老年女性,行左乳腺肿块切除术,术后行左乳术区及淋巴引流区放疗,考虑放疗为中医的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导致患者放疗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痰,痰少粘稠;行手术治疗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血不荣于末端关节,故见患者双侧手指疼痛;气机运行不畅,故见颈部胀痛。结合患者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治以理气活血散结,兼止咳化痰,方拟四君子汤、二至丸联合止嗽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组成,重在健脾益气,补后天之源,而疗诸虚不足,达到扶正培本的目的,此为脾虚的基础方;黄芪甘温,加强补气健脾,法半夏性辛散温燥,入脾胃经,取其降逆和胃理气,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石见穿清热解毒、消瘀散结;郁金、枳壳、百合行气解郁,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肾阴,紫菀、款冬花、川贝母、百部止咳化痰,鸡血藤养血活血补血、葛根解肌生津,全方药物配伍精要,扶正抗癌,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患者二诊时诸症较前明显减轻,续予原方治疗,去党参,改为太子参加强补气生津之功,去紫菀、款冬花、川贝母、百部、鸡血藤、葛根,加薏苡仁、桑白皮、石见穿、夏枯草加强消肿散结、祛邪之力,患者在我院门诊治疗期间未使用任何西医治疗手段,现患者精神可,生存质量得以提高,带瘤生存,病情稳定至今已一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