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某某,女,51岁,2018年1月16日初诊。
主诉:左乳腺癌术后2年6月。
病史:患者诉2015年7月因左乳及腋后疼痛就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善检查提示“乳腺肿瘤?”,于2015年7月行“左乳肿块切除术”,术后病检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ⅡI级(肿块大小约2.5*1.8*1.4cm),无脉管及神经侵犯,(左腋窝淋巴结)无转移(0/21),ER(60%,+)、PR(40%,+++)、Her-2(+++)、Ki-67(60%+),术后行AC→T方案化疗7周期,联合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17次,术区放疗27次,现一直口服托瑞米芬内分泌治疗。辅助检查(2018年1月3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血常规:WBC2.2*109/L,余正常;2、CEA、CA125、CA153(-);3、彩超:双侧腋窝多个淋巴结声像,甲状腺多发低回声结节声像,TI-RADS II级,双侧颈部多个淋巴结声像。
症见:神疲乏力,偶心悸,偶双乳胀满不适,偶隐痛,稍干咳,无咽部不适,夜寐差,时有口干口苦,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左乳腺癌综合治疗后 pT2N0M0。
中医诊断:乳腺癌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化瘀解毒。
处方: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5g,法半夏9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莲20g,郁金15g,百合20g,枳壳8g,甘草6g,炒酸枣仁20g,麦冬10g,桔梗10g,灵芝15g,黄芩10g,夏枯草1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配合肝喜片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
2018年2月26日二诊:服药30剂后双乳胀满感较前减轻,仍夜寐差,易醒,白天昏沉,双下肢乏力,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患者症状较前缓解,继续守方加减治疗,原方基础上去茯苓、酸枣仁、麦冬、桔梗、灵芝、黄芩、夏枯草,加入茯神10g、夜交藤25g、灵芝15g、重楼10g、薏苡仁30g;配合肝喜片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
2018年5月20日三诊:辅助检查(2018年5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血常规、肝肾功能、CEA、CA125、CA153、胸片均正常;2、彩超:双乳小叶增生;3、SPET/CT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神疲乏力,无胃脘部疼痛,偶有乳房胀痛,时时欲寐,夜寐欠佳,纳可,口干,舌麻,小便调,大便多溏稀。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患者症状较前缓解,继续守方加减治疗,原方基础上去灵芝、重楼、薏苡仁,加入竹茹10g、黄芩10g、葛根30g、合欢皮10g;配合肝喜片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
此后每三个月复诊,均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发病至今已近5年,仍坚持服用中药治疗,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病情稳定。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感情脆弱、多愁善感,易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而不散,日久克伐脾土,加之平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两者相合导致脾胃虚弱,肝郁脾虚,津液输布排泄失常,水湿停聚为痰,痰浊凝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湿毒与血、气、痰、瘀蕴结于乳腺而成癥块。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瘀毒内结证,治宜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化瘀解毒。方中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益气健脾,扶正固本;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改善因肝肾阴虚所致口干口苦等症;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抗癌;黄芩清热燥湿,郁金入肝经,行气解郁、活血止痛;夏枯草亦入肝经,清热泻火、散结消肿。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之功效,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消补并用,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