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女,46岁,2013年12月24日初诊。
主诉:左乳腺癌术后7年,肝转移7月。
病史:患者自诉于2006年7月在当地医院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ER(75%+),PR(80%+),HER-2(++),FISH(-),Ki67(35%+),腋下淋巴结转移1/7”。术后予TAC方案辅助化疗6周期。2013年5月复查,彩超、CT检查提示“肝转移,左锁上淋巴结转移”,予TC方案化疗2周期,化疗疗效评估为PD,患者拒绝继续行放化疗,后行戈舍瑞林联合来曲唑内分泌治疗。2013年10月复查示病灶稳定。现入我院门诊行中医治疗。
症见:腰背疼痛,酸软无力,晨起四肢僵硬,关节疼痛,右侧胁肋部隐痛,胸闷不适,纳可,夜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左乳腺癌术后肝转移左锁上淋巴结转移。
中医诊断:乳腺癌肝肾亏虚、寒湿阻络。
治法: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散寒除湿。
处方: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具体拟方如下:独活10g,桑寄生10g,杜仲10g,牛膝10g,茯苓15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熟地黄20g,黄芪30g,桂枝8g,路路通10g,郁金15g,白花蛇舌草30g,石见穿15g,甘草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配合肝喜片以疏肝健脾、解毒抗癌。嘱患者注意补钙,适当运动。
二诊:2014年1月11日,患者腰背四肢疼痛减轻,感手足麻木,汗多。舌脉同前。上方去路路通、赤芍,加鸡血藤30g、煅牡蛎20g、白芍15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嘱继续内分泌治疗。患者于2014年7月复查示肝转移病灶较前增大(具体不详),口服卡培他滨化疗2个周期,复查彩超无效,遂停服卡培他滨。此后一直服用依西美坦内分泌治疗配合中医药治疗,多次复诊症见稍有胸肋部隐痛,晨起四肢僵硬,余均可。每年行CT检查提示肝转移灶基本同前,无锁上淋巴结肿大。
之后患者每2~3月复诊一次,患者发病至今已经近14年,发生转移瘤至今也已7年,随访至2020年5月患者仍存活,生活可自理。
按语:更年期女性患者,易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而不散,津液输布排泄失常,瘀毒内生,蕴结于乳腺而成乳腺肿块。患者术后行多次化疗,损伤机体气血,气血运行不畅,肝失疏泄,肿块蕴结,故见肝转移,患者再次行化疗,导致气血亏虚加重,患者不能继续耐受化疗,遂改为内分泌维持治疗。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寒湿阻络,治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散寒除湿。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方中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茯苓、甘草益气扶脾,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桂枝祛寒止痛,黄芪、桂枝与芍药合用,取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之效;路路通为祛风活络之要药,郁金可行气止痛,以白花蛇舌草、石见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各药合用,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对寒湿凝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且有效的方剂。患者二诊时,腰背部及四肢疼痛较前明显缓解,出现汗多,考虑患者肿瘤晚期,多次化疗及内分泌维持治疗后,气血亏虚,气不摄津,加鸡血藤养血补血,煅牡蛎收敛固涩之力,白芍药与甘草配伍,可凑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至患者三诊时,患者临床症状较前均已明显改善,且患者在我院门诊治疗期间未使用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手段,现患者精神可,生存质量可,带瘤生存,病情稳定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