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某,男,62岁。2018年11月7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2013年6月突发眩晕,于某医院查MRI提示:“脑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检查结果为“脑胶质瘤”,遂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放疗1个周期。10月又突发头痛,再次复查MRI提示:“脑胶质瘤原位复发并有颅脑多发占位”,再次就诊于原手术医院,因无法手术,只能采用脱水等对症治疗,疗效不著,遂寻中医诊治,刻下症:患者形体消瘦,头痛,左侧为甚,阵发比胶晕,烦躁,肢体常有抽搐发作,半身活动不遂,视物模糊,口车纳少,寐欠安,大便偏干,小便尚可,舌苔黄薄腻,质暗红,脉弦细。
诊断:脑胶质瘤术后复发。
辨证:风阳上扰。
治法: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处方:天麻15g, 钩藤30g,牛膝15g,石决明30g,川芎20g,葛根15g,半夏10g,花粉15g,石斛15g,地龙15g,杜仲15g,续断15g,寄生15g,生地30g,炒白术10g,夏枯草15g,柴胡10g,鸡血藤15g,全蝎6g,川楝子10g, 鸡内金15g,共1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二诊:2013年11月22日,患者头痛减轻,眩晕发作次数减少,烦躁好转,口干减轻,心情见好,纳食增加,仍时有抽搐,寐欠安,故去石斛花粉,加山萸肉15g,全蝎改为12g,予14剂,继服。
三诊:2013年12月7日,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诸症基本消失,头痛明显减轻,眩晕与抽搐次数明显减少,随症加减至今,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按:患者就诊时,症见头痛,阵发性眩晕,烦躁,肢体常有抽搐发作,半身活动不遂,视物模糊,舌苔黄薄腻、质暗红,脉弦细,不难辨为风动之象;结合患者形体消瘦等,可知患者平素阴虚火旺体质。现患者口干,脉弦细,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化风上扰证。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息风之效;地龙清热平肝,利尿、通络除痹,与西医之降颅压有相似之处;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续断、生地能补益肝肾,滋阴以潜阳;因患者左侧头痛为甚,故用柴胡以引经药,同时疏肝平肝,配合夏枯草、川楝子泄肝热,清热平肝;患者口干,肝肾同源,故加天花粉、石斛、葛根以滋阴生津,同时葛根可引药力向上,直达病所;患者纳少,加半夏、白术、鸡内金以健脾消食;肿瘤患者多瘀滞,加川芎、鸡血藤、全蝎以活血瘀,故全方以平肝息风、滋阴潜阳活血通络、健脾消食、利尿之功效,标本兼治,达到一个综合治疗的效果。随着病情的缓解,才逐渐加去治标之花粉、石斛,加强补肾阴、活血通络之效,使病情得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