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陈佳,男,32岁,2020年3月11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素有胁痛病史,2019年因皮肤黄染至当地医院就诊,经腹部CT检查考虑胆囊癌并发梗阻型黄疸,于2019年11月2日行胆囊癌根治术及“T”形管引流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颈腺癌,侵达浆膜层,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常感胁痛隐隐,痛无定处,每因情绪变化而增减,伴胸闷纳呆,困倦乏力。B超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上段内径为1.1cm,管内可见不规则中强回声反射光团(疑为癌复发)。患者因此抑郁不快,求中医诊治。症见:面色萎黄,食欲欠佳,小便黄,大便尚调,舌质暗,苔薄黄微腻,脉弦有力。
辨证:此病病位在胆,而胆依附于肝,故肝胆同病,疏泄失职,精汁不得疏泄而郁积成块,“不通则痛”,故胁痛时作;患者虽为癌症术后,伴困倦乏力,但其年轻力壮,且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有力,故辨证为肝郁夹湿化热证,而非气血不足等虚证。
治法:疏利肝胆,兼清湿热
方药:
柴胡10g 炒白芍12g 炒枳壳10g 旋覆花10g
绿萼梅15g 谷芽15g 麦芽15g 半夏9g
八月札9g 玫瑰花12g 金钱草15g 红花6g
生姜1片,甘草6g
*14剂
二诊
2个月后复诊,胁痛胸闷减轻,纳食渐增,体力有所恢复,偶有口干口苦,考虑湿热未清,遂以前方酌减白芍、绿尊梅,加杏仁、薏苡仁各10g,黄芩9g以增清热化湿之效。其后患者胁痛明显减轻,唯遇情绪不畅或劳累时稍觉不适,纳食如常,面色改善,多次予初诊方加减调理。至2020年5月13日,症状悉除。复查B超: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内径较前缩小至0.8cm,其内未见异常团块。
按语:该患者胆囊癌术后胆管扩张,自始至终贯穿疏利气机大法,虽为大病术后,因患者年轻力壮,无明显虚弱证候,故未用参、茸等补益之品。方中柴胡、白芍、枳壳、绿萼梅理气而不破气,疏肝不忘柔肝,以疏为通,通则不痛;玫瑰花、旋覆花、红花行血和络;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绿萼梅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金钱草清利湿热。肝郁气滞,横犯脾胃,故加谷芽、麦芽以助生升之气,清半夏以降逆化痰,燥湿运脾。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和血,清热利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