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才培养
中医师承
黄柏良工作室
荣誉展示
工作室简介
工作室动态
大师风采
媒体报道
个人剪影
生活逸事
视频专栏
科学研究
学术思想
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
薪火传承
传承谱系
传承弟子
弟子研究及感悟
传承之路
专著与论文
学术讲座
医案荟萃
特色经验方
养生保健
张芳华——经方治疗医案
来源:撰稿  作者:黄柏良工作室
时间:2021年09月23日 18:38  浏览:

两汉时期是古代记录中瘟疫最多的时期,“医圣”张仲景著写的《伤寒杂病论》救人无数,为后世治疗“伤寒”确立了范式。抗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汤”,就是由该书中多个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明清时代温病流行,以吴又可、叶天士(最早发现猩红热)、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用中医防治瘟疫,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中医研究瘟疫的首本专著是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宋代天花在我国流行,中医就开始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清代康熙年间,朝廷设立“种痘局”,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被其他国家仿效,并启发了英国医生琴纳于1796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孙思邈治疗过600余例麻风病人。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956-1957年,石家庄和北京地区暴发流行乙型脑炎,死亡率很高。在疫情紧迫的情况下,中医名家蒲辅周结合中医理论及两地实际情况,用白虎汤加苍术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化裁,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且治疗效果远超世界水平,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

1958年广州暴发流脑疫情,国医大师邓铁涛用中药对证施治,疗效达90%,大大降低死亡率,且患者完全无后遗症。2003年“非典”爆发,中国内陆死亡率15%,中医药介入后死亡率降至6.53%。87岁的邓铁涛被任命为中医专家组组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73例非典病人,取得“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零后遗症的成绩。这都说明中医药在防治突发性、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方面优势明显,发挥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良好作用。

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我国的死亡率仅为欧美国家的1/16。所以中医药对中华民族人民健康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功不可没,这里摘录小许医案,以供大家学习。

1. 湖南何清湖教授中医药大学知柏地黄丸汤合三甲散治疗黑汗症:某女,35岁,通身黑汗,自汗,伴手足心热,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辩证:肾阴虚热自汗。处方:黄柏10g,知母10g,熟地20g,丹皮10g,山茱萸10g,泽泻10g,茯苓10g,淮山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炒龟板30g,10剂,水煎服。四诊后黑汗止。 

2.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陈其华教授:用肾气丸异病同治多种疾病(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肉桂,附子)治疗: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虚劳乃肾之阳气亏虚,肾阳气虚则气血不畅,腰府失养则见腰痛,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2.治脚气病:治脚气上入上腹不仁。肾阳虚。寒湿之气由下入侵,循经上行,凝聚于少腹,少腹血液运行不畅,则麻木不仁。肾气丸补肾中之气,生阳化湿。3.治痰饮病:治疗心下逆满,起即头眩。肾气丸运化水饮,饮邪从小便去之。4.治消渴病。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阳气,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解。5.治转胞病: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脐下急痛,小便不通,不能平躺,只能半躺,用肾气丸振奋肾阳之气,使气化复常,小便通利,病愈)。6.治男子阳痿:治疗阳气亏虚之阳痿。病案:李。男,21,阳痿不举两年,神疲乏力,遗精消渴,面色恍白,情绪低落,舌淡苔薄脉细。患者有手淫习惯,多时每周3-4次。肾气丸+龙骨牡蛎甘草。四周愈。7.治男子精癃:病案,齐某,男,68,尿频,排尿困难,淋漓不畅,每晚起床6-8次,疲乏无力,畏寒怕冷,面色无华,步履缓慢,舌淡稍暗,苔少,脉细。多家医院治疗,诊为“前列腺增生”,治疗效果不显。肾气丸+黄芪,水蛭,一月见效,3-5月稳定。气虚则血淤,黄芪益气培补后天,水蛭活血。8.治隐疹(慢性荨麻疹)。病案:刘。女,16岁,2016年3月因全身起风团反复发作10余年,诉自5岁起无明显诱因全身起风团,瘙痒不堪,在多家医院治疗,祛风止痒治疗无效。每次发作,须服用抗过敏药缓解,每遇天气变冷发作频繁,乏力,痛经,风团色白冷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肾气丸+白术,防风,桂枝,黄芪,细辛,甘草。治疗半年,愈。

3. 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老师(济南基地):十种药物外治法的临床应用。1.腹胀:枳实30g,厚朴30g,生大黄10g,芒硝10g,冰片10g,研细末,姜汁或酒调敷贴肚脐。2.痛经:冠心苏合丸或苏合香丸,研细,加适量醋调敷肚脐,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加灸效果更好。3.腹泻:生黄芪,炒白术,补骨脂,五倍子,乌梅肉各30g,木香,黄连,肉桂,米壳,冰片各10g,研末,姜汁调敷肚脐,用于慢性腹泻(过敏性结肠炎属脾虚者尤宜)。4.腹泻:吴茱萸,补骨脂,生硫磺各30g,带根须葱白10根,葱白切碎,其余为粗末,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1剂药用3天,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5.小儿急性腹泻:云南白药,用50-75%酒精调成稠糊状,敷于肚脐,用胶布固定,6小时一换,一般连用1-3次即可止泻。6.小儿慢性腹泻,五倍子30g,研细,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一般连用1-3次即可止泻,此方法遗尿,自汗盗汗皆可用。腹泻必须是慢性腹泻,肛门不红。7.便秘:芒硝60g,川大黄30g,枳实20g,厚朴20g,猪牙皂角20g,冰片10g,研细末,可蜜调贴肚脐,二日一换,也可蒸肚脐,每周1-2次,也可制成脐疗袋,1-2月换药一次。8.阳痿:白蒺藜30g,细辛30g,生硫磺30g,人参30g,炒白术30g,巴戟天30g,吴茱萸15g,穿山甲10g,制马钱子10g,冰片5g,共研细末,备用。黄酒或者白酒调敷肚脐,2日一换,上用热水袋熨之。9.盗汗,自汗:段龙牡,五味子各30g,朱砂6g,研末,醋调敷肚脐。10.预防感冒:5%食醋,滴鼻,用于感冒初起。11.小儿感冒高热:柴胡注射液,滴一侧鼻孔,1岁以下滴一滴,2岁2滴,如此类推。

4. 山东中医药大学姜建国教授的《伤寒论》柴胡剂的配伍与运用。小柴胡汤治不明发热案:柴胡辛凉以解半表之邪,黄芩苦寒以解半里之热,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参,枣,草扶正以去邪,总:和解半表半里。案例:四年级女学生,家福,好吃,体胖。经常感冒,本次高烧低烧缠绵月余,各种进口药无效,入省立医院半月遍查无果,怀疑白血病,嘱北京诊治。无奈转求中医,发低热,脉浮数,咽核肿,舌质红,时自汗。处柴胡桂枝汤,柴胡用24g,人参改党参,3剂退热,继续3剂,复学。柴胡桂枝汤原方:柴胡12g,半夏6g,人参4.5g,桂枝4.5g,黄芩4.5g,生姜4.5g,大枣6个,灸甘草3g,芍药4.5g。大柴胡汤治胆石症案: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去补益之品,加去邪之药。大黄:活血化瘀,泄热散结;芍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枳实舒达气机,去痰散结。主治少阳重症。病案:王某,43岁,胆石症,饮酒复发,胆区胀痛,低烧不退。前医先用小柴胡汤,后改用大柴胡汤,但因其大便正常而减去大黄,低热稍退,胆区仍胀痛。原方加大黄9g,服后大便溏薄每日两次,6剂低热退,胀痛愈,大黄减为6g,继服6剂,后汤改为丸剂以防复发。用大黄标准:便秘者9g,正常者3-6g,胆热脾寒(平时大便不成形时不能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镇惊安魂,加茯苓,宁心安神,加桂枝,化气行水,加大黄,引热下行,全方:和少阳,疏肝郁,安肝魂。病案举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谵语(神志不清)视惑证案(眼睛发黄,视一为二),柴胡加龙牡汤甘麦大枣汤治思哭案。农民,60岁,电厂临时工,被开除。一个月后,觉眼睛不行了,视一为二,视物模糊,医院医治眼睛,又一个月,白天还好,晚上说胡话,吃肉看见猪跑,所有死去的人都回来了。从第一个按年限,一个个接见了,和鬼魂滔滔不绝。白天哭。诊断:抑郁证。中医:肝胆惊魂,肝瘀。7付,眼睛好了,猪不跑了,许诺病好后去上班,共服60付,病愈。

5. 广安门医院刘喜明:1.少阳经气不利--亚急性甲状腺炎案:周某,女,37岁,2020.7.14,初诊现病史:外院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近一周右侧甲状腺部位疼痛,持续发热,前几日14:00-16:00高热39℃,近几日11:00-13:00高热38-39℃,自觉身冷,恶寒,服退热药大汗出,心悸心慌,食欲不振,激素治疗后腹泻。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既往治疗为激素治疗25天,停7天。辩证:邪郁少阳。方药:柴胡30g 黄芩9g 法半夏9g 太子参10g 青蒿15g 连翘30g 灸甘草10g  7剂。二诊:服药后第四天体温37.8,第5-7日37.2,夜间21点后体温升高,晨起体温正常,右侧甲状腺疼痛明显减轻,右耳蝉鸣,白天耳胀,夜间高频发作,入睡难,睡浅易醒,大便不成形。舌质暗红,苔白微黄,脉弦小数。柴胡15g 黄芩9g 青蒿15g 连翘30g 浙贝10g 钩藤15g, 7剂,病愈。2.胆火上冲案-耳鸣案:朱某,男,44岁,2020.5.10初诊。主诉:右耳耳鸣4个月。现病史:春节前后不明原因突发右耳耳鸣伴头晕2次,当地医院与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后头晕缓解,耳鸣持续无缓解,现右耳持续蝉鸣,耳内麻木无觉,听力极差,口苦,口臭,偶胃胀,食生冷易腹泻,小便黄,无急躁易怒,睡眠正常,形体偏胖。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辩证:痰火上扰耳窍。柴胡15g 黄芩9g 姜半夏9g 茯苓30g 石菖蒲15g 生牡蛎30g(先煎)  14剂。二诊:自诉服药5-6天后,用手挖耳有知觉,仍持续耳鸣不分昼夜,蝉鸣声较前小,听力稍有改善,口苦消失,仍口臭,食欲增加,胃无不适,大便正常,小便黄。柴胡24g 黄芩9g 姜半夏9g 石菖蒲15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青葱管3根(后下)续服两月诸症消失。

6. 河南中医药大学王振亮:1.理中汤治疗牙痛案:王某,学生,2009年5.12初诊,述1个多月来牙痛反复发作,曾服用吲哚美辛,甲硝唑等无效,已经不能正常上学,上门齿疼痛剧烈,遇冷食加重,面色胱白,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而弱.病机: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方药:理中汤加减  党参9g 白术9g  干姜6g  升麻 5g  苏梗6g 灸甘草3g   5剂,2009.5,18二诊,服上药2剂,几乎无效果,患儿拒服,母坚持,服下第3剂,服后牙痛顿失,继续服完,随访未复发。2.栀子鼓汤治疗失眠案:张某,女,河南鹤壁市人,汽车售票员。2010年9.10初诊,失眠半年余,伴心烦易怒,不则烦寐,烦则愈不能寐,自述痛苦异常,口稍干不苦,纳可,小便稍黄,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稍黄,脉弦数。病机:肝郁化热,热扰心神。治法:清宣郁热,重镇安神。兼疏肝。方药:栀子鼓汤加减。生栀子9g,淡豆食15g,黄连9g,肉桂g,磁石30g,醋香附15g。磁石重镇安神,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醋香附疏肝理气,淡豆食清热除烦。。此方治无形之热。2010年9.15二诊,服药后睡眠甚佳,几乎耽搁上班,摆正心态,继续服逍遥丸15天3.半夏泻心汤治疗斑秃案:刘某某,女,38岁,河南梅县人,2015.2,16因脱发半年,反复治疗效果不佳就诊。其顶有3处斑片状脱发,周围毛发稀疏,纳呆,食凉时胃脘不适,便溏,纳多时嘈杂呕吐,时有热感,双手发凉,腰时痛,月经量多伴痛经,无血块,舌淡红,边尖有淤点,苔薄白,脉沉稍滑。病机::中焦阳虚,痰湿内阻,毛发失养。治法:温中和胃,佐以清热。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2g 黄连8g 黄芩6g 干姜9g  党参12g 灸甘草5g 丹皮10g  代赭石18g 吴茱萸9g  7剂。2015.3.8二诊,服药后斑秃中心有细小毛发生长,脱发减少,胃脘症状有所减轻,饮食增加,其他如前。 半夏12g  黄连8g 干姜9g 党参12g 灸甘草5g 代赭石15g 吴茱萸10g 当归15g 怀牛膝25g 生黄芪15g  8剂。2015.3.16三诊:脱发继续好转,毛发生长较前多而黑,腰痛明显缓解,纳可,食多泛恶基本消失,胃嘈杂己无,手足较前温,舌脉如前。半夏12g 黄连8g 黄芩6g 干姜9g 党参12g 灸甘草5g 吴茱萸10g 当归15g 怀牛膝25g生黄芪15g制首乌1g  8剂,并嘱自煮黑豆大枣水,饮水并吃黑豆。 2015.5.10因其母病来诊.述其女三诊方又服药一月余,脱发止,斑秃消失,胃脘已无不适,自行停药,至今未复发案例4:小青龙汤治鼻鼽。王某,男,60岁,1990.4.9初诊,每日起流清鼻涕水1月余,每致手绢尽湿,而水流不止,午后或者天气暖和稍有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有力。诊断:鼻鼽。病机: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水饮内存,外溢鼻窍。方药:小青龙汤。 灸麻黄9g  桂枝9g 干姜9g 细辛3g 五味子9g 灸甘草3g 半夏9g   3剂。五日后复诊,自述药服一剂鼻子流清水明显减少,三副服完,症状完全消失,与附子理中丸以善后。案例5:芍药汤甘草汤治腿不宁症。刘某,女,52岁,河南开封市人,教师。2012.5。21初诊,两腿拘急不适,双手搓揉后稍能缓解,每到夜间小腿烦躁而无处安放,影响睡眠,甚至欲砍之而后快,白天相对较好,纳一般,二便正常,舌淡苔薄微黄,脉沉弦稍数,病起于情志不快。病机:木气不升,筋脉失养,心火不降,郁热扰神。治法:滋阴柔筋清热安神。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栀子鼓汤加减。 白芍30g 灸甘草15g 炒栀子9g 淡豆食15g 伸筋草15g 仙灵脾15g 7剂。2012.5.28二诊:服药后症状减去六成,但大便溏,日两次,上方白芍改为炒白芍,加薏苡仁30g。2012.6.5三诊,腿部拘急及烦躁消失,因平时畏寒,求调理之方,与附子理中丸。每次5粒,一日三次,以不上火为度。半年后带一患者就诊,自述症状全部消失。案例6:大黄甘草汤治疗口苦:李某,女,43岁,2018年2.4初诊:晨起口干口苦一年余,反复治疗效果不佳。晨起口苦,口臭,手心发热,纳可,大便干结,小便正常,后背怕凉,睡醒汗出,舌淡红,尖有瘀点,苔白腻,脉滑数。处方:大黄10g 灸甘草5g 陈皮9g 厚朴 9g 苍术9g 炒枳实10g 黄连9g 薄荷6g 石菖蒲12g  10剂。另两剂:桂枝9g白芍9g 灸甘草5g 生姜3片 大枣5枚 黄连6g 山萸肉9g 煅牡蛎30g 2剂。并嘱10剂治口苦,后服2剂以止汗。半月后,症状全消失。案例7:吴茱萸汤治疗饥饿案:张某,女,47岁,2018.4.23初诊:凌晨三点左右饥饿明显,常因饥饿而醒,喜热食,伴汗出,烧心多于夜间发作,大便日两次而干,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缓,病史4年。处方:吴茱萸5g 党参12g 灸甘草5g 厚朴9g 陈皮9g 苍术10g 柴胡9g 茯苓18g,乌贼骨30g 7剂。2018.4.30二诊:凌晨2-3点仍然因饥饿而醒,但汗出无,睡眠较前改善,大便佳,日一次,味觉差,仍喜热食,烧心,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沉凝而弱。吴茱萸5g 生姜5片 党参12g 茯苓15g 生白术30g 灸甘草5g 柴胡12g 白芍9g 炒枳实10g 乌贼骨30g 7剂。2018.5.7三诊:凌晨饥饿感明显减轻,烧心无,味觉仍差,平时经常感冒,舌淡体胖大齿痕,苔白,脉沉缓弱。 柴胡12g 白芍9g 党参12g 茯苓15g 生白术30g 灸甘草5g 桂枝9g 生牡蛎30g 丹参15g2018.5.14四诊:凌晨饥饿感继续减轻,仍喜热食,受凉则吐白粘痰,味觉较前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吴茱萸9g 党参10g 灸甘草5g 生姜5片 生牡蛎30g 香附 10g。2018.5.21五诊:凌晨饥饿感仍有,平时畏寒,喜热食,大便干,日一次,小便正常,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缓弱。吴茱萸9g 党参10g 灸甘草6g 生姜5片 生白术30g 干姜6g 7剂,2018.5.28六诊,晨起时才有饥饿感,午饭后胃中嘈杂,仍畏寒,喜热食,舌淡体胖大,苔白,脉沉缓弱。吴茱萸9g 党参10g 生姜5片 乌贼骨30g 7剂。2018.6.4痊愈。嘱其忌冷食,平时多食生姜来护胃。8.白虎汤加人参治疗高热案:刘某,女,62岁,2017.11.13初诊:发热三年,曾在郑大一附院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治疗治疗半年余,发热缓解出院,至今三年,反复治疗.刻诊:7天左右发热一次,发热前一天有身体皮肤疼痛,然后第二天即见热起,最高达42℃,发热口干,平时喜凉食,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滑.诊断:发热.治疗辛凉清热,兼以解表及和解枢机。方药:白虎汤加减。生石膏50g 知母9g 生山药30g 灸甘草5g 桂枝9g 苍术12g 柴胡25g 黄芩9g  7剂。11.27二诊:上周发热一天,体温38℃,时间推迟3日,且只有1日发热,发热前疼痛减轻,伴口干体倦,舌红而干,苔薄白,脉缓滑。生石膏60g 知母9g 生山药30g  灸甘草5g 生晒参9g 葛根30g 桂枝9g。2017.12.4三诊:上周感冒发热一天,体温38.3℃。刻诊:体倦,晨起心慌,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右兼弦。生石膏60g 知母9g 生山药 30g 灸甘草5g 桂枝9g 生晒参9g 生牡蛎30g 砂仁 9g。 7剂 。2017.12.11四诊:发热未见,但后背疼痛不已,面部阵发性发红,心烦心慌,体倦,纳较前可,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苔薄白,脉左沉弱右缓滑。生石膏60g 知母9g 生山药 30g 灸甘草5g 天花粉15g 生晒参9g 葛根25g 7剂。2017.12.18五诊:因感冒,体温37.4℃,服感冒药发热消失.刻诊:颈部阵发性汗出不透,咽痛如食辣椒感,口干,后背酸痛,纳可,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滑稍弦尺弱.生石膏30g 知母10g 生山药30g 灸甘草5g 天花粉15g 生晒参9g 葛根30g 7剂,2017.12.25六诊:所有症状消失,停药观察,随访三月,未复发.

7. 山西李可:案例:灵石县土产公司书记。5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12年,顽固性心衰,心动III级,近5年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度过,1977.6.23,患者在城关医院住院治疗月余,病情加重,急性心衰合并房颤,心率212次/分,已发病危通知,家属要求中医会诊,9.30分,患者目暗无明,面如死灰,头汗如油,神志昏迷,喘不能言,气息奄奄,小便自遗。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全身冰冷,仅胸部微温,腹胀如鼓,下肢烂肿如泥,吸氧,测不到血压,寸口部脉如游丝,五脏绝症已见其三,元阳垂绝,危在顷刻。所幸下三部太溪根脉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投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200g,加沉香粉3g冲,油桂3g冲,云苓,泽泻各30g。以纳气归肾利水消肿,武火急煎,边煎边灌,10时开始服药,15分钟后,阳回厥退,汗敛喘定,11.30分,知饥索食,心率100次/分,脱险,嘱原方再服三剂,3小时每次,昼夜连服,下午4点,水肿退,心率82次/分,已能拄拐出游,计前后31小时,服附子0.75kg。山萸肉o.5kg。

8. 云南吴佩衡:在运用附子时,临床附子的用量少至10g,多达60g以上,重则450g-500g,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医案:杨某,50+,某年2月患胸痹胸痛症,曾服桂附理中汤,重用党参,白术,并加当归,无效。每于发作时,心胸撮痛,有如气结在胸,痛彻肩背,水米不进,痛则面唇发青,冷汗淋漓,脉息迟弱,昏绝欲毙。方用四逆汤和瓜蒌薤白汤加桂。天雄片100g,干姜30g,薤白10g,瓜蒌实10g,公丁香10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投入),甘草5g。一剂痛减半,二剂加茯苓30g以化气行水,痛减八九分,三剂后胸痛消失。凡使用乌头,必须加两倍量的灸甘草,蜂蜜150g,黑小豆,防风30g,药物煎煮以水沸腾时计时,文火煎煮3小时,危重频死病人不在此要求,亲自示范煎药,守在病人身边,询问麻舌感觉。

9. 四川庄医生:某前列腺癌病人,病种繁多,吃各种药,心衰,钾低,心肺肾功能出了问题,水肿,皮肤一捏就出水。方药:红参6g 天冬15g 麦冬10g 五味子6g 煨枣10g 香苏叶6g(后下) 陈皮6g 法夏15g 云茯苓30g 葶苈子10g 山萸肉10g 煨砂仁(共o.3g),800ml水煎50分钟,取500ml,又煎20分钟,取600ml,一起浓缩成400ml,加香苏叶煮沸,砂仁胃管打进去。砂仁的炮制:砂仁剥壳,镶在大枣核的位置,姜对半开,枣镶在姜中间,对合,煨。

《格言联璧.学问类》: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广安门医院庞博:教育永远是点燃一般火。指明一个方向,而不是灌水。马克思: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四川涂禾:青年时期不努力不可能有精彩的人生,不可能有未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作为一名药师,要在中医药发展的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要努力更努力继承与发扬我们的经方,让它们永远为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张芳华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2927号-5   湘公安网备号43010402000231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24小时急救电话:0731-88866120
传真:0731-88854265  联系邮箱: zyyfy2016@163.com

公众号预约挂号

支付宝预约挂号

视频号

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