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炮炙论》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距今已有约1600年,其收载的药物的炮制方法,目前大都仍然使用,对中药炮制起着不可估量作用。
《清末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为此书最早辑佚本,收录佚文180余条。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尚志钧所辑《雷公炮炙论》,计收载原书药物288种,校注详尽,书后附研究论文数篇,代表了当代《雷公炮炙论》辑佚、研究的最高水平。
《雷公炮炙论》关于净制的方法很多,有去皮、去心、去芦、去瓤、去毛等。
净选是指药材在切制、炮制或调剂、制剂等之前,均应经过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的过程。其目的:分开不同的药用部位。进行大小分档,便于进一步加工炮制。除去非药用部位,使剂量准确。除去泥砂杂质及霉变、虫蛀品,质量得到保障。
切制是指将净选后的药物先进行水处理软化,再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形状的炮制方法。其目的:切制后药物体积变小,表面积变大,与溶媒的接触面增大,可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便于有效成分溶出。利于炮制时控制火候,使药物受热均匀,提高炮制质量。利于调配和贮存:药物体积适当变小,便于调配;切制后,利于干燥,水分含量降低,可防止霉变、生虫等,利于贮存。外形相似的药材,经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形后,显露出不同的组织结构特征,便于鉴别药材。利于制剂:需提取后制剂的药物,切制可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可提高制剂的得率和质量;需粉碎后直接制剂的药物,切制后便于粉碎和干燥。
用辅料炮制药物,辅料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酒大辛大热,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故酒制可以增强药物活血通络作用。醋为酸味,酸入肝经,故醋制可以增强药物疏肝理气的作用;蜜为甘味,甘缓入脾,故蜜制可以增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作用。如药汁制,远志“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也”。巴戟天 雷公云∶“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用布拭令干用”。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主要方法,其中炒制、蒸制和煅制使用最为普遍。很多中药经由炒制,能够发生不同水平的焦香气,启脾开胃,如炒麦芽。种子类药物炒后有香气,且有利于溶媒渗透药物的内部,如葶苈子等。"逢子必炒"。 煅制常用于处置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要制炭的动物药。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物,煅后不但能使质地酥脆,利于煎熬,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逢石必煅"。 此外,如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明显下降,保障了临床用药平安有效。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保险。
陈玲珑
20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