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平台
位置:首页
精眼科誉满三湘 攻顽疾辉耀四水——湖南省名中医秦裕辉学术思想
来源:撰稿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1年08月13日 16:10  浏览: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眼科专家、湖南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眼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秦裕辉教授,从事眼及耳鼻喉科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先后获得国家、部、省、厅级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中药粉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其经验方研制的双丹明目胶囊系国内第一个专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药新药,已列入国家医保基本用药目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研制开发的医院制剂眼疲宁合剂、滋肾明目胶囊等,疗效显著。发表专业论文121篇,出版专著20部,代表著作有《中医眼科全书》《中医眼科临床手册》《五官科手册》等。

诊疗中,秦裕辉教授注重整体观念,善于审因辨病,强调辨证论治,注意顾护脾胃。本文通过医案回顾,详细介绍了秦教授治疗眼科疾病的临证经验、用药规律和学术观点,体现了专家重视医理与临床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继承先哲与推陈出新相结合的风格,现将其学术精华与同道一起交流分享。

一、注重整体观念

目睛在生理、病理上与全身脏腑、经络及营卫、气血、津液等之依存关系甚密,其内在联系,可喻为根叶。《内经》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等论述,是中医眼科整体观念的理论基础,极有临床价值。眼病虽是局部性疾患,诊疗中切不可孤立地看问题,必须从上至下,由表及里,从外到内全面地、仔细地予以审视,探病求源,审证求因,才能知之明,治之当!反之,则只能是坐井观天,漫无标的。为医者要明此理,不断地去芜存精,去伪存真,不断地加以完善,不断提高,从而丰富为医者的诊疗水平,牢牢掌握中医眼科整体观念的指导原则,才是正确的治学态度与方法。

二、善于审因辨病

1.眼科为集内外科之大成的学科  认为中医眼科学为集内、外科之大成的学科,有人喻之为“中医小内科”和“中医小外科”。因为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八纲、脏腑、经络及六经、和三焦、营卫、气血的辨证方法,与内科等同;外治方法也包括手术及外用药及针灸等手法治疗,亦近似外科。所以中医眼科医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更需要过硬的中医内科和中医外科临床基础和技能,目轮虽小,但生理上的独特功能和病理上的复杂性是客观事实。切不可因其细小微妙而轻视之,必须仔细认真探明究竟,才能正确地在整体观念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才能发扬中医眼科学的特色,不断取得高疗效,为丰富本学科的内容做出应有的贡献!

2.外障首辨六淫及病位  眼病初发,外因为多,如常见的风火攻目,治宜细辨两者之主次,才能决定用药之轻重,如风重于热,目先胞肿痒甚而继则赤痛者,治宜袪风为主,清热次之;若赤痛甚,目庠多泪,则以清热为主,祛风次之;如两者症候等同,则平分袪风、清热药物。辛开苦降,轻而扬之!邪未入里,药不犯中!《伤寒论》有:“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主之。”

从条文中可以领悟到:凡邪在太阳,未入阳明,若误下之,此为逆,必引邪深入,易生变症!这是攻伐无过!乃治之不当也!若寒邪袭表,目胞浮肿,泪冷、涕清、鼻塞,眵少,舌苔薄白者,治宜辛温解表,驱散寒邪,切不可滥施苦寒之品,遏制生机,误伤脾胃。俗医治目病,不敢轻易用辛温燥利之品,皆因识病不确之故。凡邪在皮毛,寒束肌表,如胞浮泪出,白睛壅肿,黑睛昏暗生翳,抱轮红赤,眵少涕清者,此药不可少!湿为阴邪,常与风、寒、热邪相夹为患,久恋难去,使病情缠绵难愈,不可不察!燥、暑两邪为患者寡,唯夏令及秋季偶尔可见,宜清之,润之,常用清暑益气汤及泻白散加玉竹、天冬、麦冬等。从时令上可以考虑春季习用柴胡、夏用黄连、秋用黄芩,冬用地黄等品。脾主长夏、祛湿用二术、蔻仁之燥以祛邪,此乃大法,临床上不可不察。总之,外障眼病他觉症状明显,则察其神色、形态及色泽,便能知病变之深浅、时候之久暂和治愈之难易。善诊者能得心应手,此熟能生巧之故,日积月累,必能精益求精,奇效累累!

凡外眼疾患者,多因外因为患,目居至高之位,上至巅顶,唯风药可到,因风药轻清上浮,用其气而不用其质,故有此种认识,可见诸风药用时剂量不宜太重。苦寒泻热之品,如芩连等,用时宜用酒炒,去其过于寒凉之性,不易伤胃,宜重视之。燥湿药宜缓缓图之,急切难见速效。辛温之品亦不宜重用,亦乃用其气而非用其质也,均宜讲究之。若邪气深入,从太阳入阴明,或表里俱实,表邪未尽,入里而成表里俱实之证,宜双解之,眼科有桑螵蛸酒调散,内中有麻黄、大黄等品,与防风通圣散近似。凡里证有痞满燥实之症者,均可下之。若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者,乃白虎汤证,清气分之热。眼患黄液上冲,主方有通脾泻胃汤、眼珠灌脓方等,均系表里双解、清热解毒之品,对证用药必有显效。此外,尚有气血亏虚,或脾胃不和者,兼治之,方中必伍调气养血之品或健脾益胃之药,此虚实互见之证,须兼顾之。阳明证宜清之、下之,乃是正治,如辨证明确,收效可期。总之,须视体质之虚实,邪气之盛衰,结合扶正祛邪之治则,准确用药,祛邪宜急,补正从缓。

如邪在半表半里,乃少阳病也,其人口苦咽干,愠愠欲吐,脉弦者即是。上述各症,不必悉具,宜和解为主,小柴胡汤及眼科柴胡复生汤,柴连汤均属此类。此治法不仅能和解半表半里之邪,亦能清肝明目。此外,如龙胆泻肝汤、泻肝散、清肝明目饮等均是。凡三阳之病,以汗下和解为主旨,不宜混治。

三阴之证,眼科病中较少见,如太阴、少阴之证,可宗脏腑辨证法论治,如脾阳不振,胃气不降,肾阳不足,命火式微,须视证候分别立方遣药,方能证的治当。此外,尚值得一提的是:从当前社会发展环境来看,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各种毒邪感染日益加剧,就目病而言,夹毒邪为患者不少,在立方用药时,宜细察毒邪轻重,伍以解毒之品入内,才能全面的扶正祛邪,此点不可不察也!总之,外因为病,起病急,治宜掌握时机,不可姑息养奸,遗留后患,为医者应熟谙此法。

3.内障重视七情及脏腑  内障眼病多因内因引发,内因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为主因,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及恐伤肾等,均属情志之变,使脏腑失去动态的平衡而致病。目为肝窍,赖肾水涵养,若水不涵木,肾水亏虚,肾精不足,致使眼目昏暗不明,益肾滋肝,诚为要法。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亦能使神光难以发越,益火之源,乃为正治。怒气伤肝,肝气横逆,肝火上炎,或肝血不足,肝血不调,不能滋养目睛,或横克脾土,使脾失健运,不能上行输布精微等导致眼目昏眊,或因肺气不足,升降失宜,气机不畅,不能上行输布,均可罹致目病。脏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经常保持彼此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与作用,反之,若彼此间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正常现象被打破即可致病,如肝脾不调,木气克土、脾土失和,肝木失调,常导致内障,如绿风内障、青盲及其他眼底病变,临床常用名方逍遥散加味均有显效。此方为多数眼科医家所常用,以此调达肝脾,使脾气健运,上行输布,肝血得调,能上行于目而润睛灌瞳,两者相辅相成,目得滋润则病去目明,用之得法,立竿见影。

肝肾是眼目的重要脏腑,彼此均有脉络相连,关系至为密切,如两脏失和,均能导致多种内障眼病。若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不能濡养目睛,则神光暗淡;肝血不足,肝气上逆,肝火内炽,肝气横逆,肝胆湿热上乘,或肝风上扰,肝阳上亢,均可罹致眼病。喜伤心,若心火上攻,心血不足,心神不宁,目者心之使也,均可上攻眼目,影响视觉机能。肺属金,金水相生,若金不能生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金又能克木等等,均会引起内障眼病的发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诊治时必须审证求因,明确何脏何腑功能失调,脉证合参,才能明确目病致病原因,在施治时才能有的放矢,百发百中。

三、强调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的精髓,是检验治病水平高低的试金石。西医诊断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病名,中医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把握病症,从而进行诊治。目病证候各异,且隐晦微妙,高深莫测,不易辨识,须仔细区分。从隐晦中探究竟,于微妙处觅原由。此中有个从表至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之辨证过程,不可等闲视之!绝不能拘泥于一孔之见,先入为主;亦不能徒持一法一方,对号入座,须识病确,辨证明,方能处之得当!

1.重视辛温发散  金代医家张子和认为“目不因火则不病”,此论虽嫌片面,但也说明眼病确多实证、热证。然细究其因,则多由表邪入里,变化丛生所致。正如《素问•风论》所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它证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李东垣亦认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可见风邪外袭,最易上扰清空,侵及头部,目珠位高而浅居体表,外邪入侵,则首当其冲,倘失治或误治,每致表邪入里,从阳则化火热,从阴则生寒湿。医者倘能及时正确治疗,多能愈病于萌芽之中。正如《医学心悟》所言“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在这方面明代医家龚信是独具心得的,他对辛温发散法治眼病的机理有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世谓目病多由火热太过,予窃谓目病固因火热,然外无风寒闭之目也不病,虽病也不甚痛,盖人感风寒则腠理闭密,火热不得外泄,故上行走空窍而目病矣,散其外之风寒则火热散而痛自止”。

外障眼病以风邪为主因,但每有夹寒、夹热、夹湿之变。夹热、夹湿人所共知,而夹寒者多为医者所不察,或虽知之,却不敢对症下药,其实辛温发散之品,只要应用得当,往往收效迅速,且较少遗留后患。临床体会:辛温发散法有祛风散寒,退翳消肿,止痒除湿作用,对外感风寒或火热内郁、复被风寒之眼病,有显著疗效。然究竟如何合理应用?则全赖医者权衡表邪轻重,不可拘泥。一般而言,表寒重者,选用麻黄、羌活、细辛之类;表寒轻者,则只需荆芥、防风、木贼之品。

2.注意顾护脾胃 在疑难及慢性眼病的治疗中,要注意顾护脾胃。曾诊治一位罕见的眼病——“原田氏病”,患者为女性,21岁,未婚,双眼红肿疼痛,视力右眼0.08,左眼0.07,头发全部脱落,情绪消沉,咽干,口渴,不思饮食,腹满下泄,倦怠无力,两眼流泪,睛光暗淡无神,舌质红绛,腻苔,脉象濡数,初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未效,后通过会诊,认识到此病西医名为原田氏病,早年为日本人原田氏首先发现,故名原田氏病,炎症波及头面眼目葡萄膜等处,中医辨证系阴虚内热,脾胃湿邪弥漫,运化失常,治疗甚感棘手,如滋阴则碍脾胃,中焦之湿邪难以外去,累及吸收及运化功能,如燥湿则伤及阴津,再三权衡利弊,因中医有阴虚难疗之旨,暂可置于次要地位,首宜利湿健脾,但避免使用辛燥之品,方用三仁汤加五皮饮,内中苡仁、杏仁、蔻仁等品,加茯苓、猪苓、泽泻,再入白术、桃仁、车前子、地肤子、龙胆草、怀山药等品,频频与服,俟腻苔稍去,患者渐思饮食,精神稍振,更方时才稍加干地黄、枸杞,桑椹子、石斛、丹参、西洋参、沙参等入内,逐渐视其病情加以祛湿、滋阴相互增减其量,用此法后患者视力逐渐提高,由原来的0.07、0.08增至0.3、0.4,头发也逐渐增生。 


整理/凌艳君  编辑/唐华星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4002927号-5   湘公安网备号43010402000231号
 医院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58号  24小时急救电话:0731-88866120
 传真:0731-88854265  联系邮箱: zyyfy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