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某,女,64岁,2019 年7月初诊。主诉:反复气促三十余年。患者三十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未引起重视,,曾在当地多家医院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经长期口服西药(具体不详) 及间歇吸入舒利迭治疗后,病情仍反复加重。为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在症:间断气促,夜间、白天均偶发喉间哮鸣,无明显咳嗽咳痰,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查体:双肺听诊可闻及明显哮鸣音,右上肺闻及少许湿啰音。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哮病(发作期),虚哮。
处方:炙麻黄10 g,地龙10 g,蝉蜕10 g, 辛夷10 g,
法半夏10 g,射干10 g,葶苈子10 g,桑白皮10 g,
紫苏子10 g,磁石15 g,白果10 g, 浙贝母10 g,
水蛭3 g, 马勃10 g,五味子10 g,蒲公英15 g,
甘草6 g。
1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嘱患者忌辛辣、油炸食品,忌烟酒、熬夜。14剂后,患者症状稍有好转,仍有喉间哮鸣,夜间明显,稍有口干,无明显咳嗽咳痰。二诊以原方去马勃,加杏仁10g、百合20g、野荞麦根15g。续服14剂后气促较前明显减轻。三诊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诉气促不适,予以补肺益肾膏,口服,每次15 ml,每天2次。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语:患者年过六十,有长期哮喘病史,宿有伏 痰,肺、脾、肾三脏损伤,且患者年老,久病肾虚,摄 纳失常,气不归元,故见喘息气促。 考虑患者有喉 中痰鸣,属本虚标实,治疗以祛风解痉、降气化痰为 主,辅以补脾益肾、纳气平喘,予地龙、甘草、炙麻 黄、白果、水蛭等祛风解痉、降气化痰,磁石纳肾平 喘。 14 剂后,患者症状减轻,原方治疗有效,考虑患 者口干,加用百合以养阴润燥止咳,故二诊仍用此 方。 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哮病患者,治疗当标本 兼治,可辅以补益肺肾之品,如五味子、菟丝子等。 三诊时患者处于缓解期,治疗重点在于补益肺肾、 益气健脾,故予以补肺益肾膏调理,但此时患者仍 有宿痰内伏,故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接触冷空气 及其他易诱发的因素,避免情绪激动。